12月14日下午,苏州图书馆“吴门缥缃”之“流光吉柿耀冬至”活动,在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8位读者预约参与了活动。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在古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东汉文学家蔡邕《独断》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东汉《四民月令》亦有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正日即现在所说的春节。唐宋时期,把冬至与岁首并重,皇帝在这天要亲自前往郊外举行祭天仪式,文武百官放假七日,百姓也在这一天祭祀祖先。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百姓仍保留了重视冬至节的传统。据《清嘉录》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篮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在这天,“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与北方通常在冬至吃饺子不同,吴地百姓在这天要食用一种名为“冬至团”的食物,“冬至团”一般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此外,饮冬酿酒和拜冬祭祖等习俗也延续至今。
本次活动的体验环节是制作“柿柿如意”掐丝摆件,因而也与读者分享了掐丝珐琅的历史和工艺。“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相传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或“佛郎嵌”。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自产的掐丝珐琅制品,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缠枝莲纹鼎式炉、缠枝莲纹象耳炉等,均是元代晚期作品。掐丝珐琅制品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景泰蓝,因其在明景泰年间极为盛行,且制作技艺相对成熟而得名。景泰蓝实物以明宣德年间留存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且品种丰富,一开始偏向实用性,如瓶、盘、碗、香熏炉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观赏性工艺品。
在了解相关内容后,来自古籍保护中心的刘宁一、董一洁、王宁三位老师开始指导读者们动手制作“柿柿如意”掐丝摆件。制作最关键的一是掐丝,二是上色。在掐丝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左右手的协同,稍不留神就会形成不甚流畅的线条。完成掐丝后,调和胶水和彩砂,按先深后浅的原则,少量多次上色,最终达到漂亮的渐变效果。此次活动将古籍文献中的冬至节俗与非遗技艺掐丝相结合,使读者们不仅对苏州传统冬至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份具有美好寓意的“柿柿如意”掐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