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电话:0512-69823030(夜间及休息日) 文化旅游举报投诉:12345

信息搜索: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 来源:办公室
  • 时间:2017-08-17 12:42
  • 访问量:

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7年上半年,全市文广新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增强文化惠民力度,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开展“六个一”大走访,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组织发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开展“六个一”基层大走访调研活动,到群众家中了解基层文化需求,到企业单位了解文化政策施行效果,把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楚,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全系统700余名党员,赴结对帮扶的昆山市巴城镇,送戏、送书、发放党员联系卡,并召开座谈会问计、问需于民、于企。走访中,全系统党员全员参与,对巴城镇城乡居民和文化企业全覆盖走访了一遍,一户不漏、一企不落。党员干部和群众、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结对的长久联系,得到群众和企业的认可。局领导班子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强化党性修养,主动对接基层党支部联系点,把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纳入基层党支部督察考核清单,带动基层党支部和全系统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建功立业。

  二、精心组织艺术创作,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围绕香港回归2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等重要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创作和展演展示活动。依托“中国戏曲苏州创作基地”,开展苏剧《国鼎魂》、歌舞音诗画《苏园记忆》,中篇弹词《江南一嫂》《顾炎武》《芦荡枪声》等新剧目、新书目创作。17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20个项目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共获资助1672万元,立项数、获资助总额再创新高,居全国、全省前列。昆剧新版《白罗衫》参演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并参评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苏州文献展获文化部2017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苏州评弹团在上海逸夫大剧院成功举办2017“姑苏韵——春夏秋冬”系列评弹专场,昆山“小昆班”受邀晋京献演。“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17)”“贝聿铭文献展”隆重开幕,舞台艺术“四进工程”“戏曲进校园”“铜仁•苏州文化周”“艺海流金•精彩江苏——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好评。群文创作持续繁荣,苏州群众文艺“群英会”专场首次在央视展演。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正式筹建。

  三、重点完善基层设施,加快建设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出台《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规划(2015-2030)》《关于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苏州市群众文化“五个一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确定422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补短板”。成立了由29个相关部门和各市(县)、区政府组成的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组。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建成开放,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湾文化中心等加紧建设。相城区元和街道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建成开放,成为全市首家利用商业影院标准化放映厅建设的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在全省率先举办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培训班。深入实施2017年“群星璀璨”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上半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活动3.7万场次,各类公益性讲座1861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3000多万人次,为基层送书22.9万余册,送戏2755场次,送电影9458场次。

  四、深入推动文化消费,文创产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苏州正式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市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联合苏州市民卡公司启动“苏州市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实施精准消费分析和政策引导。确定“苏州吴中凤凰广场”等46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355亿元。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苏州“创博会”,交易总额达70.1亿元,同比增加7.3%。修订完善《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苏州市文化产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建设“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7500万元,累计参与投资文创企业类“子基金”3个,投资文创企业3家;市级担保基金“文贷通”累计为79个项目提供担保金额13.6亿;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 7个文创项目提供了1130万元的风险补偿额。吴江“太湖七都国学音乐小镇”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文化金融扶持计划项目库。

  五、积极推动立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水平有效提高。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草案)》正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出台《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完成《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办法》的草案起草工作。稳步推进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召开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7年推进会,顺利完成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并报国家文物局。太仓市樊村泾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发掘出土瓷器超过100吨,出土完整件近100件,出土可复原小件近10000件。继续推进张家港黄泗浦、太仓天妃宫“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完成天妃宫维修工程立项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示范城市”申报工作,研究编制《创建工作方案》,策划推广传统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力争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博物馆城建设取得新成绩, 吴中博物馆项目启动土建施工,高新区博物馆启动规划,苏州工业园区草鞋山遗址公园规划初稿通过专家论证,苏州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获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新增东凌艺术馆等3家民办美术馆,全市注册的博物馆、美术馆总数分别达39家、48家。加强非遗传承人规范化管理,评定首批53位苏州市非遗荣誉传承人,公布首次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结果。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5

  六、获评书香城市示范市,全民阅读工作全省领先。苏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当选江苏省首批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张家港市当选示范县。启动第十二届苏州阅读节,开展“书香企业”创建、“品苏式生活 读中国典范”等主题活动13项、重点活动59项,系列活动1420项。发布2016年度苏州阅读风向标,公布一批“苏州市优秀出版物”。认真筹备第七届江苏书展。苏州图书馆新建主题特色馆1个、新增“网上借阅、社区投递”自助服务点4个。

  七、狠抓大案要案查处,文化市场稳定健康。上半年,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共出动执法人员3204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038家次,立案查处72起。“扫黄打非”工作成绩显著,“虎丘2.08特大跨省微信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成功破获,成功查获入关涉邪教书籍135本。查处上海壹澳叄商业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擅自举办营业性涉外演出案”,苏州雷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含有宣扬色情、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案”等重大案件3起。成立“苏州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起草《苏州市文化综合监管失信惩戒办法》,计划于下半年出台。

  八、依法加强行政管理,广电新闻出版行业规范有序。加强影视创作生产政策宣传,积极宣传国家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全市新增电影院15家,1至6月影院总票房5.05亿元,同比增长6.68%。提升有线网络高清覆盖率,全市有线高清互动用户总数达129万户。吴江区电视台自办节目高标清同播工作进入申请阶段。组织市级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评审工作,经专家组评审获奖作品 325件,其中一等奖89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编发收听收看阅评72篇、报刊审读53篇。依法做好印刷企业行政审批工作,审批新设立和同意筹建印刷企业共45家,其中外资企业2家。

  九、严守文化领域安全,全系统安全生产无事故。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强日常巡查力度,组织开展全系统安全生产大排查,对人员密集的公共文化场馆,网吧、歌舞娱乐场所等娱乐场所,文保单位、文物古建筑等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消除了应急标识缺漏、消防通道堵塞等一批安全隐患。完善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加强安全播出检查、督查,解决太平街道中波发射塔、安播应急供电等保障问题。加大“黑广播”打击力度,取缔“黑广播”发射点5个。

  总体看,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有序,成绩显著。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对照全年工作目标,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主要有:文艺精品创作有待进一步创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整体文化消费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与旅游、创意有待进一步融合,文化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我们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进一步确立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加快新发展,确保高质量完成好全年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全市文广新系统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文化建设新机遇,适应改革发展新阶段,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推进文化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坚定的信心,努力开创苏州文化建设新局面,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一、抓精彩活动,营造热烈氛围。

  1. 组织开展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活动。实施“迎接党的十九大 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放映活动暨“百家百花惠百姓优秀电影进社区”文艺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市区各公益电影放映点面向群众免费放映国产优秀主旋律、高口碑电影。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系列展演活动。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首届苏州市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苏州美术馆成立90周年——颜文樑文献展、苏州画家铜仁采风作品展等重点美术展览活动。组织苏州画家采风写生,推出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题材作品200件。做好全年高雅艺术评比、资助工作,引导文化经纪机构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高雅艺术演出。举办“民星舞台”——民营演出周活动,鼓励民营文艺院团为人民欢歌。

  2.创排一批舞台精品剧目。打磨完善昆剧新版《白罗衫》、音乐剧《桃花笺》。创排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大型滑稽戏《幸福快递》、传统经典昆剧《紫钗记》和新编昆剧《琵琶记》《顾炎武》、锡剧《独角兽之夜》《双珠凤》、中篇弹词《江南一嫂》《芦荡枪声》《顾炎武》、大型歌舞音画诗《苏园记忆》、芭蕾舞剧《唐寅》、儿童歌舞剧《恐龙的宝藏》等一批舞台艺术新创剧目,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并力争在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省“文华奖”、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省曲艺“芦花奖”等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得好成绩,为新一轮国家、省艺术基金项目和“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项目评选做好准备。

  3.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做好第二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评选和惠民展演活动,扩大参与面,吸引工青妇等部门、在苏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提升“繁星奖”社会影响力。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建军90周年等主题,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四进工程”“三送工程”“戏曲进校园”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全年活动总量不少于7万场次。举办2018苏州市新年民族音乐会。

  二、抓城乡统筹,提高服务能力。

  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贯工作,制定出台《苏州市评弹书场管理办法》《苏州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滚动资助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苏州市文化类社会组织评估扶持办法(试行)》《苏州图书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及《服务规范》。

  5.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贯彻落实《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规划(2015-2030)》,加强对近期规划项目的跟踪引导。完成 422 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 20个标准化文化广场建设。新建苏州图书馆主题特色馆1个,新增“网上借阅、社区投递”自助服务点1个,新增轨道交通图书馆1个。

  6.加快建设文化重点工程。年内苏州第二图书馆土建封顶。苏州考古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等项目深化设计。改造提升开明大戏院、梅竹书苑、光裕书场。加快建设苏州戏曲传承中心。

  7.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加大扶持力度,对2017年度苏州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立项项目和第二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获奖作品进行指导扶持。实施群众文化“五个一百”工程,重点扶持 25 场特色文化活动,25 个特色广场活动品牌,25 支优秀文艺团队和 25 名优秀文化指导员。

  8.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互联网+”服务模式,高效能建设苏州公共文化数字化惠民服务平台。优化基层文化供给,积极探索“文化菜单式配送”新机制,试点推进市、区两级联动,打造基层群众文化供需新平台。制定《苏州市文化类社会组织评估扶持办法(试行)》,以项目促扶持,加大对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培育 10 家左右文化类社会组织。

  9.推进公益电影定点放映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公益电影定点化、室内化、标准化放映,力争新增镇级室内固定放映点22个,总数达到54个,新增村级固定放映点227个左右,总数达414个以上,其中室内化率20%以上,完成全市公益电影放映不少于2万场次目标。年内推动新建社区影院(二级影院)2个,总数达到6个。举办第二届“美好苏州·我的故事”微电影征集活动。

  10.扎实推进“书香城市”建设。提升全民阅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培育和扶持民间阅读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创建工作。

  11.全面启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贯彻国家、省、市部署要求,发挥牵头部门作用,起草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协调指导各地加快建设与省应急广播体系对接,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

  三、抓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引擎。

  12.积极扩大文化消费。聚焦文化消费产品、服务、载体、平台等核心要素,从创新文化消费供、需两端发力,推动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按照全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设立苏州市文化消费专项资金,完成“苏州市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一期建设,开展苏州市特色影院评选活动,初步形成健康、规范、有效的文化消费新格局,全市文化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13.抓好文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加快推动苏州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让具有苏州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建立“苏州文化创意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库”,梳理一批兼具文化贸易、信息交流功能的平台和重点出口企业名录,实施积极的服务指导工作。创新支持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措施,引导苏州传统文化企业借助“互联网+产品”“互联网+服务”开展文化贸易,做大做强文化服务贸易品牌。

  14.加强文化产业资金管理。修订《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做好2017年市本级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评审、实地考查、公示审批和兑现拨付工作和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争取工作。加强对各级财政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用好用足财政资金。充分发挥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加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担保资金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的管理,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15.推动创博会运行机制改革。学习借鉴深圳、厦门、成都、义乌等国内文博会办展模式,推动成立“苏州创博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苏州“创博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创博会”专业办展团队,规范“创博会”财务管理,尽快实现从政府部门办展向国有企业办展转变、从机关公务员办展向专业策展人办展转变,提升“创博会”办展品质和办展效益。

  16.评选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评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成长性、示范性的优秀新兴业态文创企业并给予表彰奖励,培育壮大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提升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17.举办大型产业交易博览会。举办国际包装博览会,重点打造国内最重要的印刷行业展示场所和交易平台。

  四、抓文旅融合,推进遗产保护。

  18.申报创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工作。根据《苏州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突出研究、学习、游览三大主题,联合教育、旅游部门,以文庙、书院等遗存为代表性遗产点,以儒家文化和苏州传统文化为主题,打造传统文化传习品牌基地。与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合作,规划定制一批儒学文化遗产专题游线路,突出研究、学习、游览三大主题,配套苏式传统饮食和住宿体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互动参与项目,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品牌。修改完善《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并报市政府会议审议。

  19.加快博物馆城建设进度。加快推进考古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馆、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东吴博物馆、吴中博物馆、昆山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建设指导。完成苏州市民办美术馆扶持政策的调整优化。

  20.深入开展吴文化和苏州城市考古研究。继续做好虎丘六朝大墓、太仓樊村泾工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加强对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积极开展太湖水下考古研究,配合国家水下遗产中心,做好北宋花石纲遗存的太湖水下探摸工作,争取在太湖水下考古方面取得重要发现。

  21.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第一次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培训及评估工作。完成李娥瑛、毛良善、金丽生三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推广,继续开展“寻踪”“艺见”等专题活动。制定苏州市级项目及传承人非遗档案工作规范,完成6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工作。

  22.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和政府规章《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办法》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实施细则》,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

  五、抓规范管理,确保繁荣有序。

  2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省相关文件精神,以同城一支执法队伍为重点,制定改革方案,确保改革落到实处。

  24.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以日常巡查为基础,以专项整治为重点,以举报办理为补充,以案件查办为突破,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各项工作,实施“清源2017”“净网2017”“秋风2017”“护苗2017”“固边2017”和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文化市场监管等专项行动。

  25.推进有线智慧镇(街道)建设。按照“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要求,积极推进有线智慧镇(街道)建设,全年新增有线智慧镇(街道)不少于20个,总数达到40个以上。

  26. 从严从实从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反复排查安全隐患,覆盖全系统所有行业领域和所有直属单位,重点检查人员密集的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窗口单位、娱乐场所和文物古建筑,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积极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工地”“平安文化市场”“平安娱乐场所”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工作,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27.坚持安播工作一把手总负责。督促指导各播出、传输等机构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等重要保障期、重要时段领导值班制度和工作人员值守制度。

  六、抓基层党建,激发自身活力。

  28.强化学习教育思想引领。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及时部署、全面推动,迅速形成全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组织集中宣讲、小组学习等活动,把党员干部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29.深化“六个一”走访调研。解决走访调研过程中,群众、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长期帮扶一批困难群众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定点帮扶一批文创企业开展品牌打造、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工作。

  3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加大对基层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风建设情况督查和考核力度。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规定,认真遵守廉洁自律各项制度。严格干部监督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对苗头问题抓早抓小,严格执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等制度。

  3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选拔优秀青年骨干到机关“挂职”,推动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单位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青年干部成长。按照“健全队伍、优化素质、强化培养、动态管理、备用结合”的总体要求,通过加强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围绕“两聚一高”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围绕“管党治党”举办全面从严治党、廉洁从政等专题培训班。



相关稿件